9月10日,《济南日报》教师节特刊刊文《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融通美育实践 构筑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链接地址:http://ijinan.e23.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77&id=1514212&fx=1
全文如下:近日,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大美思政——高中思政课与美育实践贯通融合的路径研究”获批第三批济南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立项。该校系统构建内容广、场域宽、主体多元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二中实践”。
教师“一专多能” 打造全员育人场域
今年6月,一场普法宣讲面向高一学生展开,主讲人是该校政治教师田李青,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公职律师。
近年来,济南二中创新建立了该校公职律师制度与管理办法。政治教研组教师田李青和李健作为学校首批具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公职律师,成为“教师兼律师”双师型人才的典范。
“公职律师不仅要负责学校法律事项审核,参与重大项目洽谈,更要将专业法律知识融入思政教育,开创校园普法新模式。”田李青介绍,给学生普法时,她们能准确结合案例和法律条文,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带领他们进行更系统、更理性的思考。她们还进行了法治好课“双师课堂”的尝试,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提高了教学成效。
捕捉青少年涉法社会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也是她们的日常工作。她们指导学生成立法学社,组织学生走进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主题普法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治的威严和力量。
“学校为老师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他们多元发展,以特长反哺教育教学。”济南二中校长何仲明说,凡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领域,学校都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尝试和深造。
李健还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沙盘游戏治疗师等资格证书,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做心理疏导;学校还有数学、音乐等学科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种多元发展不仅消除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还使他们找到了新的成长方向,形成持续进步的良好生态。”何仲明说。
创新教育路径 大思政与大美育深度融合
如何让“大思政”教育系统性落地?济南二中以“大美思政”教改项目为抓手,构建起内容广、场域宽、主体多元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政治教研组组长杨玉玲介绍,“大思政”在“大”上下功夫,主要包含内容“大”、场域“大”、主体“大”等方面。
从内容上看,学校跳出课本知识的局限,将时政评析、法律案例、传统文化等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高三复习阶段甚至引导学生基于热点事件尝试自主命题、模拟答题,提升理性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力。
从场域上看,学校打破校园围墙,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实践。“我们一方面邀请公职律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双师教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国企、博物馆、美术馆、百花洲历史街区、省高院等场所,开展实地观摩、现场教学和志愿服务。”杨玉玲说,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得以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沉浸式理解国家发展、法治运行与文化传承。
从主体上看,济南二中积极构建“全员育人”生态系统。家长、社会资源将大思政场域延伸至更广泛的场景。此外,学生也从单纯的“受教者”转变为实施主体,例如走出校门开展文艺演出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录制“黄河文化”推广小视频,主动参与思政传播与美育实践。
作为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学校还着力推动思政与美育跨学科融合。学校办公室主任、政治教师王文娟介绍,近几年,政治教研组积极探索思政课“审美课堂”“臻美课堂”实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教学情境和学生审美体验,在集体备课、“周周公开课”、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开展有益尝试,“大美思政”项目获批立项就是有力证明。
当思政教育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当美育成为滋养灵魂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济南二中将创设出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思政课与美育实践贯通融合的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何仲明说。(来源/济南日报 济南二中文化宣传中心 初审/供稿 曹莫 复审/袁伟 李泽薇 终审/何仲明 贺涛 编辑/核发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