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动态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济南二中王秀老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时间:2025-11-01 22:01:05 【 字体: 浏览次数:


校庆期间,听了王秀老师以《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为题的复习课,这节课通过两位历史人物:邓小平和皮尔·卡丹和环环相扣的新情境,引导学生层层设问,再让他们独立探究和解答,以这样的授课方式她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科素养得以落地。整节课,学生丝毫没有走神,他们表面的平静没能掩饰他们内心的波动,听课的我们也是如此。

怎么使高三的复习课是复习课,而不是新授课,我想这是所有高三老师面对的困境,也是市里每次组织面对面培训都要讨论的问题,王秀老师这节课实现了突破。

这节复习课最突出的两点是:设置环环相扣的新情境:皮尔·卡丹的中国梦——第一场时装秀——秀场的冲击——中国初代模特——中国模特走出国门,这一过程是中国从时尚荒漠到五彩斑斓服饰世界的转变过程,也是对时尚的态度从排斥到受到冲击到接受再到支持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这段时间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再就是面对新情境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他思考的过程,能提出问题便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授课方式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科素养得以落地。



如此设计这节课,王秀老师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基于对新课改下教考关系的认识:考试不仅仅是考学生学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它考的是学科认识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面留下了什么痕迹,也就是说考试是一种心理测量的方式。历史教学是时序的、知识的、系统的、文本的;而考试是心理的、素养的、能力的、量化的,归纳起来是问题的,考试都围绕问题而来,尤其是开放性历史试题,问题由学生提出并阐述。这就需要我们颠覆以往的教学习惯,从内涵上认识学科素养,把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而高三复习直面高考,因而这节课通过提供新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去探究、解答。

再就是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新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核心素养的提出,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最接近于考试是心理测量这个定义;而学科素养和学科质量标准的共同点是全部指向学科本质。因而通过不同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独立地进行探究。独立探究就是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所学有创建地重新组织历史叙述。我们给学生讲得是历史,而不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教知识是永远教不完的,我们现在要跳出过去的教学思维,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因而如此设置这节课让素养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了。

再就是基于对新高考的认识:新高考要求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新高考下考查历史学科的三大能力群: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历史探究能力。这节课通过新情境的呈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加以探究,恰是对以上能力的锻炼。

除此之外,王秀老师这节课的设置基于她通读了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傅高义的《邓小平是时代》以及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服装表演的历程,见识到了何为“厚积而薄发”。

听完这节课很震撼,震撼于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必备能力,震撼于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情感和心理上的深层互动和共鸣。提问或者问题,都是由一个品格渊薮激发是,这节课,通过层层提问(设问)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巨大成就,又何尝不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这节课最终落实在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上。(来源/历史组 初审/供稿 王雪 复审/刘军 终审/燕校龙 编辑/核发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