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学会、济南教育电视台共同承办的第五届济南市“书香妙笔”征文比赛,初评工作圆满结束。
本次大赛共吸引全市200余所学校近20000名学生参与,累计收到优秀作品近20000件。经过专家评委多轮严格审核,济南二中2024级9班胡钰乔同学在语文教师袁伟的指导下,以优异表现取得决赛资格。(来源/团委 语文组 初审/供稿 宋薇 复审/杨晋 终审/燕校龙 编辑/核发 袁伟)
初赛文章:
《汉字里的“忱辰”之光》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的是传说中的蚕丛和鱼凫古国。汉字的历史虽没那么久远,只有约3600年而已,也就是古人说的600甲子;但它并没有像古国一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传说,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有20亿左右的人在使用。所以,它是活着的传奇。
走进汉字,各需其缘。
我对汉字真正的了解,源于一次特殊的作业,语文老师课上讲了中国姓氏文化,要求大家课下仿照古人为自己取字。
从何处起笔呢?我百爪挠心,只能翻看字典找“灵感”了。经过一天的苦寻,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中国人的名字,从来都不仅仅是称呼或代号,更蕴含着父母的期盼与祝福,文化的价值与追求。此刻,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心里终于实现了具象化。
几经“挣扎”,我为自己取的字是“忱辰”。“忱”,是真诚的情意;而“辰”与日、月、星有关,意为“辰光”。以“忱辰”为字,我希望自己可以活成一束真诚的光,在照亮人生的同时,也能温暖他人。
形为心意,美在丰盈。
龙是中国人的文化与精神图腾。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龙被古人赋予了尊贵、权利、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甲骨文中的“龙”是昂着头,正冲向天空的;金文中的龙,是盘旋在空中,俯视天下的。古人将龙的飒爽英姿在汉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寥寥几笔,表达清楚、生动,富有丰盈的美感。
这就是汉字,除了象形,造字之法,还有会意、形声等等。我想如果不是要发自内心的表达,汉字绝不可能有如此丰盈之美。它时时刻刻都在向后人昭示着思想之灵动、情感之丰沛。
方寸之间,诗意栖居。
苏轼曾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中的“仙”字,蕴含着一丝缥缈和抽象,是个会意字。人在山中,即成仙。人在山中,更多的是指人的精神和本心回归山林,淡泊名利。如同陶渊明携手体会惬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一起看“明月松间照”听“清泉石上流”;同刘禹锡感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仙,不在于成仙之处,更在成仙的心境与顿悟。由此可见,汉字的意蕴不仅凝结在字的表面,更是以诗意的形式栖居在字里行间和人们的内心里。
播撒文明,联通世界。
使用汉字的人之所以有20亿左右,是因为汉字有个大大的文化圈。这个圈的圆心在中国大陆,古代有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有“一带一路”,它深植东亚、南亚,跨入欧美,波及非洲,遍布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足迹。
受汉字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韩文创制前,他们直接使用汉字记录历史,发音与中国闽南语颇为类似,约70%的韩语词汇都与汉语有关。近年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每年都会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用以高度概括民众对本年度重要事件及社会态势的看法。2024年12月,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宣布了年度汉字为“金”。这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新时尚文化惯例。
汉字从来不止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明的使者。字组词,词连话,话成文;汉字基因的点、线、面,最终汇聚为一个有机整体。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提速,汉字必将在文化强国,造福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肩负起更加神圣的使命。
路漫修远,照见自己。
汉字是一座永远道不尽、学不完的宝库。而幸运的我,刚刚找到了打开它的钥匙。路虽远行则将至,我愿用一生去感受和探寻汉字的无尽魅力。希望自己能做到像“忱辰”一样,当太阳照耀大地或月光轻抚自然时,在那束不怎么起眼,甚至有些微弱的光里,照见自己,温暖他人。